人才培养
学生工作

马院学子探寻浙西南红色基因活化新路径

时间:2025-08-01作者:王晓帆、张慧汝浏览次数:10

为破解红色资源传承难题,提升青少年对本土抗战历史的认知,6月8日至22日,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西南红色薪火”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踏上跨越丽水莲都区、杭州等地的红色寻访之旅。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团队深入挖掘浙西南革命记忆,系统探寻红色资源活化的创新之道。

实践于6月8日启动,团队首访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系统梳理1935至1949年间游击战争脉络,红军标语、游击队武器等展品无声诉说着先辈的艰苦卓绝。


6月18日,在团队努力下,得以专访丽水民间学者庄启俭老先生。庄老清晰忆述日军进犯丽水时使用细菌战、导致炭疽病流行的暴行,他指着《战争责任研究》中泛黄的史料强调:“这段历史必须让更多年轻人知道!”此访谈为研究日军浙西南暴行提供了珍贵一手资料。随后,为追溯文献权威,团队于6月19日赴杭州拜访《中国共产党丽水历史》主编诸葛蓉老前辈。 诸葛老深入解读了浙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侧重军事层面、缺乏对根据地经济文化系统梳理的不足,为后续调研指明了方向。

为感悟精神传承,团队于6月21日采访了老党员陈史英和八路军老战士朱保民。当被问及参军初心,朱保民毫不犹豫回答:“为了保护后方的家园!”这份朴素爱国情怀引发队员强烈共鸣。

为精准把握当代青少年认知现状,团队于6月22日在丽水学院进行访谈,并向丽水各区县中小学发放问卷500余份。回收的512份有效问卷揭示关键发现:高达60.55%的学生首次了解“浙西南革命精神”,印证了青少年对本土抗战历史认知薄弱的现实,凸显红色资源活化亟需创新形式的紧迫性。同时,超七成受访青少年明确表示更倾向于通过互动体验方式学习党史,这为创新红色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历时15天、行程800余公里的实践,团队采集影像资料20GB,整理口述资料2万余字。指导教师白祖纲总结道:“红色资源活化,技术赋能是手段,核心在于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唯有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才能真正实现红色基因代际传承。”基于扎实调研,“浙西南红色薪火”团队将围绕“开发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的互动体验式传播载体”等方向,深入研究并提出浙西南红色资源创新活化方案,让红色薪火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光芒。

(一审:王晓帆;二审:过其欢;三审:李鹏)



地址:丽水市学院路1号 马克思主义学院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