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王晓帆;二审:过其欢;三审:李鹏
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探寻红色精神传承新路径,2025年6月24日,在丽水学院蓝诩嘉老师,裘莉老师的带领下,由思想政治教育24级学生组成的红炬接力实践调研团队走进大港头村,开展了一场以“跨越八十年的对话:新时代青年对抗战精神认知与认同状况调研”为主题的红色记忆调研,更深刻地了解先辈们的生活与峥嵘岁月以及他们所想要向当代青年传达的精神及要求,让红色精神及记忆永远传承下去。
老兵“讲述”:重温战火岁月,感悟使命担当。
在大港头村,团队成员见到了几位令人崇敬的老兵。抗美援朝老兵何奎龙,1934年9月出生,1951年6月毅然投身抗美援朝战争,1957年7月复员。他缓缓讲述着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不畏强敌、英勇奋战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将大家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同时也讲述了许多生活上的琐事,向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的人民的生活,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何老说:“那时候,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保家卫国,再苦再难也要把敌人打回去”。
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徐时海,1962年10月出生,1980年11月入伍,1986年1月退伍,服役于83237部队。他回忆起战场上的激烈战斗:越军的侦探女兵,绿皮火车与炮兵部队,在山头的拉锯战,双方炊事兵敲盆为停战的标志……他在退伍后为服侍父亲,放弃了去军校进读的机会毅然归乡,为本村的发展做出贡献,还曾经救过落水女孩,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家族接力:岁月流转中的精神延续
团队还采访了方细林老人。他1949年5月出生,1969年4月入伍,1973年1月退伍,服役于2092部队。他的儿子蓝建军1996 - 1999年服役于武警福建省总队福州支队,孙子蓝方在2025年3月也毅然参军,服役于武警北京总队某部。方细林老人感慨地说:“我们家三代人都选择了参军,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责任,我们要把保家卫国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解放战争复员军人、烈士子女雷陈田,1932年11月出生,1949年入伍,1953年复员,其父亲雷仁余为烈士。他讲述了父亲为革命事业牺牲的故事,眼中满是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他说:“父亲是我的榜样,虽然他走得早,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也要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青年的历史担当: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使命
在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这些老兵和先辈后代们对红色精神的坚守与传承。他们的故事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色基因的内涵和价值。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这些英雄为榜样,将红色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让红色英雄铭记于我们心中
从抗美援朝战场到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从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的使命担当,大港头村的这些老兵和先辈后代们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家族传承,诠释了红色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当新时代青年聆听了这些英雄们的故事,当斑驳的历史通过他们的讲述和传承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浙西南的红色精神便真正融入了新时代。
这场在大港头村的红色记忆探寻之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是红色精神在青年扎根的播种机。
一审:王晓帆;二审:过其欢;三审:李鹏